【回答聽眾問題:很多輪胎都標榜其花紋抓地力特強,那為什麼以前F1賽車多用光面胎呢?到底輪胎抓地力與那些因素相關?】
→回答聽眾問題:很多輪胎都標榜其花紋抓地力特強,那為什麼以前F1賽車多用光面胎呢?到底輪胎抓地力與那些因素相關? | ||
輪胎抓地力是F1賽車勝敗的關鍵,如果沒有一套好抓地力的輪胎,在起步時給你一點就發像火箭般的爆發力、在搶彎時不會失控翻出跑道、在雨天時不會飄浮在水面上,就算擁有再強勁的引擎,再技巧一流的車手,也無法第一個跑到終點得到冠軍。以前的F1賽車的確是使用光面胎的,一直到1998年賽季才不准再用。為什麼賽車喜歡用光面胎呢?主要是因為沒有排水溝紋,輪胎在承受高負載時,變形量可以比較小,如此輪胎可以作得軟一些,而不至於產生過熱。在乾硬的賽道上,比較軟的熱熔輪胎可以提供更佳的貼地性、抓地力以及更多過彎吸收離心力的本錢。但軟胎卻必須付出短命的代價,在賽道上最多只能行駛200公里,所以賽車非得頻頻回到維修站搶換輪胎不可。此外光面胎踫到下雨天,由於無法排水,在高速下就會產生浮水效應而打滑失控,也就必須回站更換有紋胎,再加上F1賽會認為有紋胎的過彎速限較低,可減少事故,並可提高車手搶彎的刺激性和可看性,這大概就是現今F1賽車自1998年以來不准使用光面胎的原因。 對一般在公路上正常使用的車輛而言,輪胎的抓地力與胎面花紋及溝深有沒有關係呢?Yes or NO,在乾硬路面上直行時,是沒有太大關係的,甚至與輪胎的寬狹也沒有什麼關係。但碰到雨天或行駛在鬆軟路面上,就很有關係了;排水功能強才能降低輪胎的浮水效應,也才能確保雨天在高速公路上的行車安全。胎紋溝陷能夠容納泥土冰雪,才能使輪胎抓緊路面,增進越野性能,這種功能大家只要看軍車的輪胎花紋構造就很清楚了。 我認為一般車主一定要定期檢查並維持正規的胎壓,而且當胎紋已經磨薄到與胎溝中凸塊一樣平時就應該趕快去換新輪胎,這樣才能確保愛車的省油性和安全性。 |
→ 汽車攜行腳踏車的安全注意事項 Part 1 | ||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這句電影練習曲裡的經典對白,點燃了許多人駕鐵馬凸全台灣的鬥志,很多大人物又相繼帶頭示範體驗,再加上油價飛漲、環保意識抬頭的推波助瀾,目前國內已掀起一股自行車熱潮。而愈來愈多的家庭也會購置自行車置放架或稱攜車架,舉家出遊時將自行車置放在車頂上或懸掛在後車尾後。今天的節目時間我想來探討一下汽車攜行腳踏車的合法性以及在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項。 問題一、車頂或車後架腳踏車上高速公路是否合法?好,如果你安裝的是固定式的置放架,又沒有到監理單位辦理車身變更登記、行車執照加註車身變更的話,那就不合法了。不但日後無法順利驗車,還可能被警方攔下開紅單罰款;如果是活動式可拆卸的攜車架,就不需辦理車身變更登記了。固定式及活動式如何區分呢?公路局的解釋是以需不需要用工具來拆裝作定奪的,如果用手就可輕易拆卸安裝固定的,就叫活動式,那麼就不需要去監理所辦理檢驗、變更登記了,而且當被警方攔檢時,只要攜車架有通過檢驗的審驗合格標章,就不怕被取締遭受罰款處分了。現行規定:不論是固定式或活動式的攜車架都要送到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或自行車研發中心,通過測試考驗得到合格標章後,才可以上市販賣。 問題二、自行車攜車架有那些種類?好,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車攜車架,大體而言可區分為「車頂式」、「後掛式」、及「拖曳式」3種,在國內以前兩種款式較為普及。車頂式的好處是可載多輛自行車,而且不會擋住車牌、後車燈及後視鏡的視線,比較不會遭警方攔查;缺點是增加了車高,在停車場或通過如地下道等的低矮場所時,如果疏忽就容易踫傷車子。後掛式的好處是置放架和自行車都比較容易懸掛,也比較沒有車過高的煩惱,缺點是最多只能掛2台自行車,而且置放不當會阻擋擋住車牌、後車燈及後視鏡的視線,易遭警方取締罰款。 |
→ 汽車攜行腳踏車的安全注意事項 Part 2 | ||
問題三、購置自行車攜車架,應注意那些事項?
問題四、安裝使用自行車置放架,有那些注意事項?
問題五、車主使用攜車架,有那些要注意的地方?
|
→回答聽眾問題:我是開500匹馬力大聯結車的司機,請問要怎樣做,才能省油? | ||
要馬兒跑就須餵馬兒吃草,愛車引擎當然要消耗相當多的油料,才能發出500匹的大馬力。不過操控得宜、好好開車還是可以節省不少油料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
→回答聽眾問題:我的車換了一顆小的電瓶之後,發現耗油量變差,1公升汽油會少1公里,請問電瓶大小會不會影響到耗油量? | ||
所謂小的電瓶應該指是是所蓄的電能較小,車用電瓶的電容量是以安培小時來計算的,例如34AH、55AH、72AH等等。汽車電瓶的電容量是按車子大小、車上燈號及配備用電量多寡來決定的,通常大車用大電瓶,它的的安培小時數目就會比小車的來的大。假如愛車原來是用55AH的電瓶,現在換成34AH的小電瓶,可能會發生電能供應不足,以及無法維持穩定電壓的問題,如此就會增加發電機的負荷,因而影響到愛車的耗油量,會變得比較耗油。 電瓶在起動引擎時,提供大量的電流給起動馬達,如果電瓶小、電容量不足,這時會產生嚴重的電位降,電壓不足的結果,馬達帶動引擎會比較沒力,而點火系統更會因電壓不足,使火星塞無法跳出強而有力的火花,那麼引擎就會有不好發動的毛病了,尤其在冬天更加厲害。而且當車上用電量過大、發電機發電不足時,電瓶也可補充供應各項電器之用電,如果電瓶小、電容量不足,就會造成電瓶虛耗過度,也無法維持穩定的電壓,這樣愛車的噴油及點火系統的運作就無法正常,引擎就會變得比較耗油,另外發電機也必須經常對電瓶充電,造成引擎的負荷,當然也就增加了耗油量。 55D23L是某國產車的電瓶規格,我來作個解說,幫助大家瞭解規格編號的意義。55D23L最前面55這兩位數字指的是電瓶的安培小時數;D指的是電瓶寬度×高度的尺寸,現有A到G等size,D表示寬有17.3公分、高有20.2公分;23指的是電瓶的正面長度有23公分;L指的是電瓶正極樁頭在左。我們在選購電瓶的時候,最好沿用原廠的規格買對電瓶,不要輕易變大或變小,以免發生過大,電瓶架放不下,或過高頂到引擎蓋等的不合狀況。換小電瓶也許比較便宜,但可能就會發生上述不夠力的後遺症,請大家不要因小失大。 |
→紅燈加裝倒數讀秒計時器的“節能減碳”功能Part 1 | ||
綠燈加裝倒數計時器可讓通行時間用到極致,但壞處是當駕駛看到只剩1~2秒時,可能會加速搶先通過。雖然綠燈讀秒已將4秒的黃燈緩衝計算在內,但每位駕駛人判斷力不同,有的放慢車速、有的加速通過,這樣就容易發生追撞了。 紅燈加裝倒數計時器的好處在於,讓用路人知道還要等多久,降低等紅燈時的浮躁情緒,並在轉換為綠燈時,車輛時馬上就可起步,減少延滯時間,增大路口及路段容量。 交通部運研所運用警政署提供的A1類(有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案件)及A2類(無人死亡、但有人受傷的交通事故案件)肇事資料,針對全國187處平面路口倒數計時器,進行設置前一年與設置後一年比對發現:採綠燈讀秒的路口,肇事件數多了一倍,受傷人數增加33%;採紅燈讀秒的路口,則肇事件數及受傷人數都減少一半。 所以交通部基於安全理由已針對交通號誌倒數計時器訂定統一規範,自今年6月起,十字路口只能裝紅燈倒數計時器,並要求各縣市儘速關閉綠燈倒數計時器。 紅燈讀秒除了可增進交通安全之外,它還有增進節能減碳的功能和意義;日本自2004年起已有70個自治縣市為了省油環保,實施反怠速及紅燈熄火政策,除了路邊停車超過一段時間,沒有將引擎熄火要處罰之外,尚推行志願實施紅燈熄火,駕駛人在十字路口判斷紅燈超過10秒的話,就自動將引擎熄火。我國台南市等幾個縣市為了反怠速,已訂定停車3分鐘不熄火要處以罰金的自治法規,我認為尚可學習日本紅燈自願熄火的作法,大力勸說用路人利用紅燈讀秒的便利性,只要紅燈還有一段長的時間,例如30秒以上就自動將引擎熄火,這樣將可非常有效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你想想看,我們騎機車等紅燈,如果大家都能熄火,節能減碳不說,起碼我們可少吸進廢氣,少受熱氣燻蒸,會舒服多了! |
→紅燈加裝倒數讀秒計時器的“節能減碳”功能Part 2 | ||
為什麼紅燈熄火可以有效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大家知道油電混合車為什麼會比同級傳統汽油車省油那麼多嗎?有2個關鍵:
所以你開傳統汽車要想節能減碳,就要學學上述油電混合車的作法。現在很多十字路口都有紅燈讀秒,如果天氣不是太熱,我倒建議只要紅燈還有一段長時間,例如30秒以上,就將引擎熄火,等讀秒剩5秒時再發動引擎準備起步,這樣就可以像油電混合車一樣省油多多了!至於騎機車,由於沒有熄火無冷氣可享受的問題,更可遇紅燈熄火,作環保節能的功德。您也許會顧慮兩個問題:
另外開車上路要時時想到踩煞車踏板就是在浪費油錢!如能高瞻遠矚在通過收費站、下坡路、紅燈路口前提早鬆油門,以滑行替代煞車,使汽車自然減速慢行,必可大大省油。
|
→習慣性是行車安全的隱形殺手 | ||
最近我讀了美國消費者報導的一篇文章:2006年在美國一共有29名baby被粗心的家長留在車子裡頭,遭受車內的高溫給熱死掉了。其中一位父親痛哭流涕、泣不成聲反悔著自己的粗心大意,原來他們家都是媽媽送baby給褓姆的,那天媽媽臨時有事,就要爸爸上班時代送,沒想到坐在後座安全座椅上的baby太安靜了,爸爸忘了小孩子的存在,下意識習慣性地就按老路開到了公司,然後就忙著上班,等到了黃昏快下班了,才猛然想起baby,急奔停車場,為時已晚,baby已悶死在車中,回生乏術,造成終生的遺憾。針對這個案例,美國消費者報導就建議車廠作座位重量的感應設計,上面放有東西時可提醒駕駛人注意,也建議駕駛人可在車前座放一些提醒的東西,例如小玩具,或是將公事包放在後座baby安全座椅旁,這樣在下車時就不會忘了baby了。 我們所騎的普通及輕型機車的煞車系統都是左邊的把手煞後輪,右邊的把手煞前輪;但現在很多自行車的設計卻反過來,左邊把手煞前輪,右邊把手煞後輪。如果你經常騎機車,到了假日騎自行車運動,一旦碰到緊急狀況,瞬間下意識很可能就會習慣性地先去抓左邊的煞車把手,自行車的前輪一下子鎖死,加上重心高又往前移,很容易就會造成車翻人飛的失控而肇事。 很多自排車暴衝事件的原因也是跟習慣性有關的,例如前一部車的煞車踏板的方位,跟現在所開車子的油門踏板相近的話,就有可能會在緊急慌亂之下,照以前習慣位置踏煞車,而誤踩了油門踏板,釀成一場暴衝車禍。 在此呼籲車輛製造廠不可忽視消費者使用習慣性的潛在危機,在設計上應努力尋求預防補救之道,以造福自己及消費者。另一方面交通主管單位也要留意此一問題,儘量不要作違反用路人習慣的道路設計,例如逆向公車專用道、調撥車道等等,以避免造成用路人誤入歧途的危險和事故。 |
→回答聽眾問題:我在超車將油門猛踩下去時,引擎會暫時失去動力,須隔1~2秒鐘才有反應,請問為什麼會這樣? | ||
愛車猛踩油門加速會遲鈍是引擎未能在瞬間爆發出大馬力來因應駕駛人需要的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噴油嘴未克在節氣閥大開時,及時噴出足夠的油料來引發大爆炸。我們現在就來推敲一下為什麼噴油嘴會噴油不足? 當您猛踩油門踏板時,經過鋼絲等連動裝置的傳動,就會使節氣閥猛然打開,大量的空氣就會被吸進引擎燃燒室;在這同時,節氣閥總成上的節氣閥開度感應器,以及進氣管上的空氣流量計,也會立刻將節氣閥開度以及空氣流量的資訊傳電腦,電腦收到這個訊號後,馬上就會進行計算、比對,並作出需要相對應噴多少油的油氣增濃決策,然後作動噴油嘴的驅動器,令噴油嘴噴出大量的油料。這些大量的空氣和油料混合後,經火星塞的點燃,就可引發大爆作,引擎就會產生大馬力,使車子在瞬間能夠爆發出足夠的加速力。 接著來分析一下是什麼因素讓引擎無法瞬間產生爆發力?
|
→汽車新知:新型汽車的省油設計 | ||
如果您是老車手,一定感覺愈新世代的車子效率愈高,不但馬力愈大,還愈省油!本來要馬兒跑就要馬兒吃草,引擎的馬力和油耗是相互衝突的,汽車廠是如何辦到的呢?這就得歸功於現代電子的高科技了。最近有一部國產的商旅車在原廠努力下,很成功地運用高科技,改善了原本比較耗油的缺點,我就以她為例來說明新型汽車的省油設計趨勢:
|
→回答聽眾問題:我們車主對愛車可加強那些保養來達到省油的目的?Part 1 | ||
要愛車能夠省油,除了開車時要注重省油操作之外,平時對愛車的省油保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般車主可以從那些方面著手呢? |
→回答聽眾問題:我們車主對愛車可加強那些保養來達到省油的目的?Part 2 | ||
上次我提到愛車引擎能不能隨車況、路況及駕駛人的需求,維持正常適當的空燃比是愛車能不能省油的關鍵。會影響空燃比,造成油耗增加的一大因素是空氣進入引擎不順暢,建議大家要對空氣濾清器芯子作定期的清理及更換,以及對節氣閥總成作定期的積炭清理。現在再來分析愛車會比較耗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噴油不順暢。
|
→回答聽眾問題:我看節能減碳的文宣談到省1公升汽油可少排放2.3公斤的二氧化碳,1公升汽油不到1公斤重,怎麼可能會減少那麼多的二氧化碳? | ||
會的,我們平常開車只留意到油量錶的下降及油料的消耗,卻沒有體會到引擎在不知不覺當中吸進了多少公升的空氣,以及排氣管排出了多少公升含二氧化碳的廢氣。以體積來算,那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汽油引擎的完燒空燃比,也就是可以使空氣與燃料在引擎裏頭可以完全燃燒的混合比率,大約是14.7。意思是指每燒1公斤的汽油,要有14.7公斤的空氣與之良好混合,才能得到完全燃燒。而所謂完全燃燒是指在引擎燃燒完畢後排出來的廢氣只有水、氮氣及二氧化碳。我們在國中及高中上化學課都有學過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平衡計算,汽油14.7的空燃比實際上是算出來的,先列一個汽油加空氣完全燃燒只生成水及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然後經過方程式兩邊C元素、H元素、O元素的平衡,就可算出1個mole的汽油與多少mole的空氣混合燃燒,可以生成多少mole的水及二氧化碳。再用各自的分子量與其mole數相乘,就可得到質量。以空氣質量除以汽油的質量就是空燃比,14.7的數字就是這樣得來的。如以二氧化碳質量除以汽油質量,即可得3左右,即完燒1公斤的汽油,大約會產生3公斤的二氧化碳,由於汽油的密度是0.77左右,1公升汽油大約是0.77公斤,完燒0.77公斤的汽油,就會產生大約2.3公斤的二氧化碳了。這就是省1公升汽油就可少排放2.3公斤的二氧化碳的由來。 二氧化碳是氣體,很輕,密度是每公升約2克,以體積計算的話,每燒1公升的汽油,引擎大約會排放出來1150公升的二氧化碳,真得是不少!為了消減這萬惡的溫室效應氣體,請大家銘記在心,我只要節省1公升的用油,就可減少1千多公升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眾志成城、積沙成塔,大家一起來節油減碳,必可讓大自然回復清新美麗。 |
→回答聽眾問題:為什麼您經常呼籲開車遇下雨天積水路段,不要去作濺水花的動作? | ||
這是因為在積水路面或水坑濺水花,可能會導致愛車的故障及行車危險性。為什麼呢?我來分析一下:愛車引擎室上有引擎蓋的覆蓋,前有車燈、水箱隔板、保險桿及水箱的阻擋,天空下來的雨水及迎面而來的風雨,比較不容易侵入引擎室。但引擎室的下盤卻是開放的,假如你開高速通過積水路面或水坑的話,水花會噴濺得又急又強,強大的水柱噴到了迎面來車的前擋風玻璃上,會造成對方駕駛的驚恐,行車危險性就會增高。此外,強大的水花會讓車旁的行人、騎自行車、機車的人猝不及防,噴得人家濕濕的,這是非常沒有公德心,又招人怨的動作,我們一定要避免。 輪胎壓過積水路面,除了會噴濺到車子兩旁之外,也會直接沖擊愛車的底盤。如果水噴濕了分電盤,上面的火星塞高壓線又年久未換的話,很可能就會造成高壓電的漏電,造成火星塞沒有火花跳出來,於是引擎就會發生自動熄火,或是有一兩缸不爆,使得引擎動力不足、加速不良。如果水噴到了排氣管上的含氧感知器,溫度正高的它,突然被澆了冷水,可能就會發生冷熱不均的淬火效應,含氧感知器也就容易失靈了,無法回饋正確的空燃比資訊給噴油控制電腦,對噴油嘴的噴油量控制就會亂掉了,於是引擎就會發生比較耗油、怠速不穩、加速不良等等的毛病了。一般愛車上的發電機的外殼都不是封閉的,如果水噴進去了,可能就會導致裏頭線圈的短路,發電機也就容易掛掉了。 噴濺水花除了對引擎有不良的影響之外,尚可能對煞車碟盤或煞車鼓造成損傷。這是因為如果你在駛過積水路面或水坑之前,連續作了緊急煞車,使煞車碟盤或煞車鼓的溫度已經變得很高的話,那麼冷水一濺上去,冷縮熱漲的效應,很可能就會造成煞車碟盤或煞車鼓的變形,那就要花你很多錢來修理了。 |
→嗅覺也是維護愛車的好幫手 | ||
中醫看病講究問、聞、望、切,其中聞就是靠嗅味道來識別一個人的病情輕重。人體會發出氣味,愛車也會發出味道,我們平常也可用敏銳的鼻子來嗅出愛車潛在的危機和毛病。愛車通常會發出那些味道?又代表什麼樣的危機和毛病呢?且聽我細說如下:
|
→回答聽眾問題:我們可以DIY來作煞車油空氣的排放嗎?要注意那些事項? | ||
可以,但是做起來蠻麻煩的,不熟練的話,做完四個輪子的煞車油空氣排放可能要花2小時以上,而且還要請助手幫忙。所以假如你機械細胞不夠發達、工具又不足的話,還是進廠,請師父代勞。 首先介紹作煞車油空氣排放要準備那些工具跟東西:
再來介紹排放煞車油空氣的工作程序:
接著再對其他三輪如法炮製來排放空氣,要注意的是最後一輪排放完空氣後,煞車總泵的油面高度要補滿到上限。
|
→高速公路警察取締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是否合理? | ||
不知道你在高速公路上有沒有因跟車過近遭到取締,而被開了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的罰單?高速公路警察局自九十三年八月起,除了抓超速之外,尚針對「行駛路肩」、「未保持安全距離」、「任意變換車道」、「慢速車行駛內線車道」及「大型車不依規定車道行駛」等五項違規加強執法。而根據該局的取締違規分析統計也顯現超速及未保持安全距離的罰單總數名列前一、二名。罰單一多難免招致民怨,今天的節目時間我就來探討一下高速公路警察取締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是否合理? 在高速公路上最慘重的車禍都是連環的追撞,而其主因就是前後車之間未保適當的安全距離。2003年3月在義大利中部連絡米蘭和威尼斯之間的高速公路上曾經發生連環大車禍,共有250輛各型車輛夾在車禍車陣中,造成14人死亡和85人輕重傷。這是近年來義大利所發生傷亡最慘重的車禍。警方指出,大霧和視線不良是造成這起意外的主要原因,再加上駕駛人沒有保持適當車距,更加重了這起意外,使得後方車輛一輛接著一輛撞上前方事故車,所以形成250輛車追撞的連環車禍。2008年5月在北二高北上基隆隧道內發生砂石車猛力追撞前方七輛轎車的重大連環車禍,造成2人死亡,近20人輕重傷。肇事原因疑因砂石車司機未注意車前狀況及未保安全距離,以致無法緊急煞停而肇事。 為了高速行車的安全、避免生靈塗炭,高速公路警察加強取締未保持行車安全距離,我認為只要公正執法,不發生冤屈用路人的失誤,是絕對合理的。 高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有前後兩車間最小行車安全距離的表列規定,簡易速算法如下:開小客車將當時行車速度乘0.5,開大型車則以車速減20,即為法定之安全跟車距離。以時速60公里為例:小型車應保持30公尺,大型車應保持40公尺。那麼如何判斷這些距離呢,大家可利用車道線的每一間隔為10公尺來作為判斷依據,30公尺就是2條車道加中間的間隔。 |
→回答聽眾問題:我們平常如何來作愛車天窗的保養? | ||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客車裝備了天窗,雖然有些人憂慮是否會影響到車頂的強度,但天窗是有它實際功能的。汽車高速行駛時,空氣從車頭經前擋風玻璃吹到打開的天窗時,會產生漩渦擾動現象,而使天窗打開的空間形成負壓區。可以很有效地將車內污濁的空氣或濕氣抽出去,迅速達到換氣或除霧的目的。天窗的負壓功能也可用來節能,愛車在大太陽下曝曬下,車廂很快就會變成烤箱,我們上車後可以馬上打開天窗,利用車行時天窗的負壓抽出燥熱的空氣來換氣降溫,這樣會比光使用汽車空調來降溫的速度快2~3倍。 但天窗和引擎、變速箱一樣,也是需要保養的,尤其是無室內停車場,須停放室外風吹雨淋太陽曬的車輛,更應該勤加保養,以免天窗密封膠條變得乾澀或變形,而產生漏水、惱人的噪音、或無法開關的毛病。那麼在天窗的使用及保養上有那些注意事項呢?
|
→愛車定期保養期程的正確認識 | ||
最近我幫台北縣消保官處理一件火燒車客訴案件,發現那輛車已有8年車齡,卻僅開了3.5萬公里,只有不到7次進廠保養的記錄,其中有2次還是去修鈑金的。雖然起火原因是由於發電機的局部過熱,比較難歸咎於消費者使用或操作不當,但平均1年半才進廠作保養1次,也著實拖得太久了。我覺得有必要來談談愛車應隔多久就進廠作一次定期保養的問題。 給愛車進廠作定期保養不光是換換油水、更新消耗性的零件而已,它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作預防性的安全檢查,及早發現車輛各部機件的潛在問題及危機,及早進行維修,避免零件或車輛損害的程度擴大,也如此才能維持車輛各系統的性能處於顛峰狀態,不但可收節能減碳之效,節省大修的費用,也可保障我們的行車安全。 國內小客車原廠所規定的定期保養期限大約分成2派,一派是規定每5000公里或3個月看那一個先到,另一派則規定每10000公里或6個月。如果你是開車通勤族,或是開車營業的,用車比較頻繁、開的里程比較多的,那麼就照原廠規定的期限來作定保。假如你的用車是屬於嚴苛條件及環境的,那麼就得按照時間期限來作定保,而不能再按里程了。而且對那些工作負荷特別重的零組件更要增加檢查的次數。那麼什麼是用車的嚴苛條件及環境呢?舉例如下:
|
→回答聽眾問題:我開的是大馬力高性能的車子,最近發生在猛催油門急加速之下,冷氣會跳掉,怎麼會這樣? | ||
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這應該是愛車配備有WOT 冷氣切掉開關或繼電器,在您猛踩油門時,發揮了功效。WOT指的是wide open throttle全油門的意思。WOT 冷氣切掉開關,會在你猛踩油門到底,想要作極加速的時候,切掉冷媒壓縮機電磁離合器的電源,使引擎不用再去帶動壓縮機,而可集中全力發出最大的馬力來因應你的極加速需要。 我們上車按下A/C冷氣按鈕後,冷媒壓縮機的電磁離合器就會通電產生磁吸作用,使皮帶盤與壓縮機結合,這樣引擎才能帶動冷媒壓縮機運轉,冷媒才可循環,產生冷凍效果,來使冷氣可吹進車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享受了冷氣,也就必須付出引擎馬力減損、多耗油料的代價。也就是說引擎因為要帶動冷媒壓縮機,它就無法施出全力來驅動車輪作加速或爬坡。於是有些高性能的車子,就想出在駕駛人猛踩油門到底、需要最大加速力或爬坡力的時候,暫時切掉冷氣的點子,這樣引擎就可施展全力來作加速或爬坡,車子的性能才能完全發揮出來,等到駕駛人鬆放油門作正常駕駛時,再恢復冷氣的供應。WOT冷氣切掉開關或繼電器就是如此因應而生的。 我們一般車並未配備這種開關,倒可借用手動操作的方式來達到省油的目的。譬如說:你開山路,遇一陡坡,此時不妨就按下A/C按鈕來暫時關閉冷媒壓縮機,這樣你馬上就會感覺愛車爬起坡來會比較有力,也許油門就不需要踩得那麼下去,自然就可達到省油的功效。再例如:你開車回家途中,預計還有5分鐘就可到家,而近黃昏天氣已沒那麼熱了,不妨就按下A/C按鈕來關閉冷媒壓縮機,但風速不要關,這樣做,一則可省5分鐘因帶動冷媒壓縮機所耗的油,二則可將風箱中的水分及濕氣吹乾,霉菌或細菌不易滋生,那冷氣送風口就可不再吹出酸臭味了。 |
確認送出